多尔衮又摇摇头。
洪承畴淡淡道:“朱元璋遇张士诚、陈友谅尔!”
多尔衮猛然惊醒,他也算是熟读史书了,自然知道当年元末汉人起义,张士诚、陈友谅都跟元军打的不可开交,唯独朱元璋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为战略,慢慢积累实力,先剿灭了张士诚和陈友谅,最后才挥军一击,将元朝灭亡。
现在的形式可不就跟元末一样吗,虽然洪承畴把清廷比作苟延残喘的元朝让人颇为不快,但是多尔衮却不是太过于计较,他反倒很认同洪承畴的分析。
“老大人,也不肯坐看江南明军内讧啊!”
多尔衮感慨道,当年元末农民军互相内讧的时候,元朝廷坐视不理,坐山观虎斗,可惜朱元璋将对手一个个消灭之后,就轮到灭元朝了。
洪承畴道:“纵西贼,压杨贼!”
多尔衮点点头。现在江南的情况是。杨潮独大。而大西军强势崛起,这两股势力如果不碰撞,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汉人的历史上就没有出现过这种两强相邻而太平无事的情况。
但是杨潮根深蒂固,大西军刚刚崛起,清军要做的,就是打压杨潮,不让杨潮能够从容吞并大西军。如果大西军攻打杨潮,则配合大西军行动,这样不断的让大西军和杨潮相互削弱,等他们内斗的差不多的时候,清军也积攒够了力量,然后一鼓而下,将江南扫平。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是能玩转这一手的,必须得是高手中的高手,否则战场瞬息万变。谁也不敢说当年元朝也是这么个打算,可最后还是失控了。
“还得有劳老大人坐镇武昌!”
多尔衮非常诚恳的说道。除了洪承畴,他真的很难找到另一个谋略高手了。
洪承畴点头道:“上有命,不敢辞!”
多尔衮点点头。
南京。
杨潮知道李定国大败尚可喜,又斩杀一王之后,也不得不感慨不已。
李定国这次的作战确实太惊艳了,杨潮自认自己做不到这点,两次来回大机动用兵,就算是清军也不容易做到,而李定国做到了,神奇的是他手下还不都是骑兵,只有一万骑兵,其他都是步兵,甚至还有女人。
杨潮将李定国的用兵战术,写成案例,发到了各个军中,让将领们学习学习,跟杨家军历次战例做做对比。
随着湖广的战局变化,江南的形式也日趋见好。
清军丢失湖南之后,就无法在对江南造成威胁了,现在跟清军也就只有河南和山东接壤,这样让杨潮完全可以将兵力集中在这两地。
于是杨潮立刻抽调许多男北上部署在凤阳府,从另一线威胁河南和湖北,同时调遣谢飞部北上徐州,支援赵康、李五六和王璞等部,至此用于北方的兵力达到了七十万兵力。
江南只保留了三十万人,除了广东的宋坤,江西的吕末外,就是南京杨潮亲领的八万大军,还有福建在金声桓手下的两万新兵。
接着杨潮又给孙可望写了一封信,询问他敢不敢攻取湖北,如果孙可望愿意攻打湖北,杨潮将挥军北上直插北京。可是孙可望似乎暂时无意北进了。
李定国第二次衡阳大劫之后,洪承畴率兵北遁,放弃了长沙府,长江以南的地域,清军全部放弃了。
而孙可望这时候的部署十分让人失望,他派冯双礼立刻占领了长沙,派马进忠占领了常德府,自己亲自带兵拿下了除岳州城外的所有岳州府州县,已经有了威逼武昌府的架势。
这让杨潮叹息不已。
“既然如此忌惮李定国,为何不派李定国北上呢?”
在杨潮看来,孙可望大可让李定国北伐,以李定国的性情,绝对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而孙可望则派文官前往湖南和广西经营,可是他偏偏以占地盘的心态,将常德和岳州收入囊中,等于封死了李定国北上的道路。
杨潮不由得有些鄙视孙可望的气度。
但是孙可望如果要跟李定国起内斗,杨潮是绝对不能够接受的,好容易来的大好局面,就这么破坏了,太可惜了。
因此杨潮对孙可望十分友善,孙可望派来购买大炮鸟铳,杨潮以成本价卖给他们。
当然李定国派人来买铁甲和战马,杨潮也以成本价供应。
同时派使者前往孙可望帐中调停,给他们的命令是,如果孙可望要发起内斗,拼死也要阻挡他,甚至可以向孙可望发出威胁,如果他敢发起内斗,杨潮将站在李定国一方。
只要孙可望不发起内斗,李定国是不可能主动内斗的。
“看来还得看我们的啊。”
杨潮不由得感慨,意识到北伐还得靠江南,江南杨潮一个人说了算,手下十大总兵没有一个有二心的。
而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相互之间比较独立,反而无法拧成一股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