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验证完一个,我就回来在地上相对应的图形旁做个标识。
将站在地面上能够着的洞口都试探完了后,我换下手电戴上照明安全帽。我必须平衡好各照明设备的电池使用状况,以免过早地使用到自己的“战略性备用资源”。
固定好矿工帽后,我开始掏自己的背包,将之前备下的简易版攀岩装备一股脑儿地翻了出来。一番整装后,我套上防滑防磨的漏指手套,准备开工。高处的穴口,我得一个个上前去验。
整个过程耗时很长。
我手上的准头不太行,验证到了更高处后,有不少洞口飞爪过去好几遍都抓不住地。这个时候我就无比怀念闷油瓶精巧的劲道,他那手上功夫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
大约两个小时后,我已经将三分之二的洞口都试验过了。凡是离得比较近,能直接猫过去而不用下地重新飞钩再爬的洞穴,我都是直接跨过去的。这节约了我不少时间,也省得我为了节约烟草一次次摁灭又燃起烟头。
再一次回到地面后,我长舒了一口气。
现在只剩最接近洞顶的一圈穴口了。
我低头瞅了瞅地面上自己划拉的“进度指示条”,又抬眼望了望高处漆黑的洞口,决定先暂停休整一下。
我一屁股坐回分布图旁,从背包里拿出一袋压缩饼干,就着矿泉水开始干噎。
我边塞饼干边开始回想刚才的探索过程中不同洞口处烟雾飘散的细微差别,我怕这对分类工作还是有影响。离开墨脱后,这一路上的所阅所见让我不敢对任何细微的事物掉以轻心,因而我总觉得自己这样的分类未免太过简单了。
然而再三思量后,我觉得这点应该不重要。
我的“实验标准”是烟的走向,烟越往哪里飘就越不往哪走。
我要找的地方必然是死胡同。那里决计不会是过道,因此即使有风灌入,空气流动也相对较弱。何况这里是地下深处,风本来就极小。否则我直接用手掌就试了,根本不需要借能够显露空气最微弱动态的烟气来感知。
啃完补给,我揉了揉身上的肌肉,休息了一会儿然后继续开工。
随着攀爬高度的增加,因此这回即便只是进行了一个单程,我爬到洞口后也已经有些喘了。
随后的每一次抵达,我都得蹲在洞口将自己的喘息平复好半天,才小心翼翼地屏住呼吸摸出烟点上,生怕自己的吐息影响了烟雾逸走的方向。
又过了许久,我才从那个紧挨着钟乳石柱的洞旁滑下,在分布图上的最后一个图形旁划了个叉。
地面上已被划得密密麻麻的分布图上,标识只有两种。
清点了下,我如释重负地瘫坐在地上。
很好,四十七个洞口,排除掉了三十九个。